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焦点开户 > 业务范围 >

业务范围

博物馆爆火,年轻人为何扎堆去打卡?

体验历史剧本杀、参加博物馆奇妙夜,寻找历史中的“显眼包”,甚至把“顶流”文创带回家……逛博物馆的新方式层出不穷。从冷清空旷到人头攒动,从庄严肃穆到亲切可爱,曾经被视为文物“仓库”的博物馆,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化身为网红打卡地,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。

社交媒体上,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,线下打卡展览、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、社交、生活方式。在小红书搜索“博物馆”,相关笔记数量已超过1016万条,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座博物馆而专程前往一座城市,有网友在逛馆途中感叹,“每件文物都在可爱地发光。”

博物馆的“潮”化,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人,也催生了文创产品、数字体验、旅游服务和社交媒体营销等一系列商机,为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发展开辟了新天地。这种文化与商业的结合,推动博物馆自身的创新发展的同时,也为相关产业链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,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。

“到博物馆去”成为新浪潮

博物馆的“新潮”,不仅体现在成为网红打卡地,更在于它们通过创新的展览方式和互动体验,让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、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公众。这种转变,让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,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。

比如,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设立了兵马俑VR(虚拟现实)影院,其中影片《秦·兵马俑》运用全景视角,采用电影级CG制作、8K高清画面还原历史风貌,再现大秦盛世,让观众借助VR技术和设备体验大秦复兴之旅。

相较于其他文化活动,如观看演出或音乐会,逛博物馆的成本更为亲民。博物馆通常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浓郁的文化氛围,且作为室内场所,不受天气影响。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周末或假期参观博物馆,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收获,也是与朋友交流讨论的机会。参观结束后,他们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文物照片,甚至购买特色文创产品,这种看展式社交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。

年轻人中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。根据携程旅行的数据,今年夏天博物馆的预订量,同比增长超过90%。在大众点评的笔记频道,“100家暑期必逛展览博物馆”的笔记攻略数量,环比增幅超过250%;参与笔记的讨论人次,环比增长了220%。

除了去博物馆的人在增多,博物馆本身也在增长。2008年,国有博物馆陆续实行了免费开放政策,被视为助推博物馆升温的初始动力,但在当时,全国的博物馆总数只有2970家。据国家文物局在今年“国际博物馆日”发布的最新数据,2023年的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6833家。与此同时,博物馆藏品数量、建筑面积、展览个数等也得到了相对应的提升。

当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桥梁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博物馆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治愈的场所,让他们能够在这里凝望过去时代的生活与华彩,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交流。

“博物馆热”中的冷思考

“走进博物馆,跟在专业讲解员身后,听他娓娓讲述文物、古迹背后的沉浮起落,就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。”00后服装设计师Jane曾在无数个午后,独自一人或是与三五知己,漫步在博物馆的长廊之中,让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翱翔。“其中,有几件古老之物,每每想起,都让我心潮澎湃,仿佛能穿越时空,与古人进行一场宁静又神秘的对话。”

美国诗人苏珊·斯图尔特(Susan Stewart)曾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:抗拒时空压缩的迫害。博物馆通过收集时空中的“碎片”,帮助人们突破“此时此地”的限制,连接过去与现在。

一面是过去真实存在过的物证,一面是在时空中穿梭的思绪,博物馆、遗产地提供了一种可以连接真实与畅想、过去与现在的物质空间。人们在博物馆,感受到今时之物与古时之物的联系,脚下的土地与古时土地的连续,从而完成对内的主观探索和与过去的情感连接。

“通过一些稍微流行化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注意到,这是所有博物馆的必经之路。”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者王思渝看来,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所呈现出的升温状态是一种必然。

事实上,在博物馆热潮中,也有反对声音。大家直言博物馆有点“闹”,如何让博物馆静下来,是很多游客的心声。“打卡式”逛博物馆,虽为博物馆带来了人气,也拉低了游客的体验感。博物馆外排起长龙,博物馆内人头攒动,文物展旁扎堆拍照,更有网红占据馆内优势位置直播带货,售卖博物馆讲解、研学项目等产品,喧闹不堪。

打卡博物馆,若只为打卡不为文化,那么逛博物馆和逛公园无甚差别。博物馆火爆,固然是乐见的文旅景象,但停留在打卡式逛博物馆阶段,逛博物馆沦为走马观花,让博物馆静下来难免是奢望。

为了让年轻人从博物馆这座文化宝库中汲取文明的果实,除了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,还需要博物馆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,对文物的内在价值、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阐释。博物馆和观众应是双向的互动,年轻观众也应怀揣一颗求知的心,在观展前提前做些功课,这样才能从展览中汲取更多感悟,与文物进行一场灵魂连接的深度对话。

编辑-蔡雨彤